他是阻止秦始皇統一的強大外部力量,如果晚上幾年去世,說不定會讓秦始皇統一六國再推遲幾年。
他的生命和那時的趙國緊緊綁定在一起,在他死后不久,趙國便國亡。
此人正是大名鼎鼎的李牧,他對騎兵戰十分精通,多次重創敵軍而未嘗敗績,后世之人每每提起李牧,都贊不絕口。
馮唐曾經夸贊到:「天下之將,獨有廉頗、李牧耳。」
那李牧的一生究竟是怎樣的?其結局如何?
李牧是趙國伯仁人,現在為河北邢台隆堯縣。李牧最初是在趙國邊境負責抵御匈奴,手中的權利還比較大,可以控制下面的稅收和人事變更。
李牧在邊境的主要策略是韜光養晦,所以交上來的稅收基本上都用來作為軍費。
李牧基本上每天都會宰殺牲畜犒勞士兵,并且經常練兵,教士兵們射箭和騎馬,每日都會認真觀察烽火台,并派出士兵探查周邊的情況。
并且李牧還特別下令:如果匈奴人來犯,需要快速收攏人馬退回,并做好防御準備,如果膽敢和匈奴開戰,就將他的人頭砍下。
就這樣,李牧使用這種策略堅持了幾年,邊境基本上沒有受到什麼損失。但是這樣下來,匈奴卻單純的認為李牧只是膽小,甚至連守邊的趙國士兵都是這麼認為。
趙王也知道李牧在邊關常年不出戰的事情,為此還責備李牧,不過李牧不管趙王,依然堅持避而不戰的策略。
這惹得趙王十分生氣,竟然將李牧撤回來,換成了其他人。
其實李牧應該是十分清楚,匈奴騎兵的機動性能要大于趙軍,當匈奴進攻的時候,趙國的騎兵還尚難以和匈奴硬碰硬。
而當匈奴逃跑的話,趙國的騎兵恐怕也無法追上。即使真的讓趙國士兵打贏了每次來犯的匈奴,也不會有什麼收獲。
替換李牧的將領一改之前的風格,只要匈奴來犯邊境,趙國都會派兵出戰,但是每次交戰,趙國最后都會失敗,于是趙王只好請李牧再次出山。
但李牧卻是謊稱生病,閉門不出,最后還是趙王一再堅持,讓李牧前往邊關領兵。李牧只好說:「王必用臣,臣如前,乃敢奉令。」趙王只好答應。
到了以后,李牧還是恢復到之前的制度,堅決不戰,而匈奴那邊雖然還是經常侵犯,但是再也得不到任何東西,于是匈奴又開始認為李牧是膽子小。
之后李牧看邊關的將士養精蓄銳差不多了,而且戰斗熱情非常高昂,連分發下來的賞賜都不想享用,便開始組織攻打匈奴。
他先是準備了1300輛戰車,精挑細選的戰馬1萬,悍不畏死,敢于沖鋒陷陣的精銳士兵5萬人,以及善于射擊的弓箭手10萬人,將這些人整到一起開始訓練。
然后另一邊還準備了大量的牲畜在邊境放牧,遠遠看上去,全都是牲畜和放牧的人,還有一小部分的士兵。
匈奴看到這番景象,眼饞的不得了,急忙派出士兵前去搶奪,不過士兵并不多,大概只有幾千人,李牧讓守護牲畜的士兵故意假裝失敗,全部落到匈奴人手中。
消息很快傳到了匈奴單于的耳中,單于帶領大批人馬開始入侵,然而這一切都在李牧的計算中。
待匈奴大軍來到以后,李牧讓此前埋伏好的士兵全部出擊,從左翼和右翼形成包抄之勢。
這場戰爭擊殺了匈奴數十萬人,并且收服了林胡,打敗了東胡,打的單于丟盔卸甲的逃跑,還順帶滅了襜襤。
此戰成果頗豐,之后的數十年,匈奴再也沒有侵犯過趙國的邊境。
之后李牧又出使秦國,與秦國訂立盟約,并將趙國的質子接回。之后趙國發生人事變動,趙孝成王逝世,悼襄王繼位,并讓樂乘代替廉頗的位置。
廉頗
那時的廉頗是大將軍,被替換后非常生氣,于是領兵攻打樂乘,樂乘只得狼狽逃走,事后廉頗自知趙國已經容不下他,便帶著不下投奔了魏國。
這樣一來,趙國便沒有什麼可用之人了,上一代老將也早已去世,于是李牧順理成章的成為了趙國的將軍。
后面趙王命令李牧出兵攻打燕國,李牧不負期望,接連打下了武遂和方城,然而好事并沒有持續多長時間。
秦國大將軍桓齮突然率軍進攻趙國,在武城斬殺趙軍數十萬,并在武遂擊殺了趙國的將扈輒。
李牧奪下不多久的城池就這樣被奪走了。
之后桓齮一路高歌猛進,穿過太行山進軍趙國后方,戰國連忙派李牧回首,并任命他為大將軍,讓李牧負責對秦軍展開反擊。
李牧率領的邊防軍,與趙國的主力軍隊成功在邯鄲會師,李牧認真分析了當前的狀況,他讓認為現在的秦軍多次連續取得勝利,士氣十分高昂,不宜在這時與秦軍開戰。
應該先想辦法,進行防御,消耗秦軍的士氣,以及他們的糧草,在尋找機會進行反擊,如此才能獲勝。
于是李牧讓士兵們開始加固城墻,拒不出戰。
但是桓齮以及秦軍等不下去,秦軍原本便是長距離作戰,糧草輸送不易,根本不能在這和趙軍慢慢耗著。
于是桓齮直接繞過邯鄲,直取肥下,桓齮認為,李牧到時候一定會出兵救援,秦軍到時可以抓住機會重創趙軍。
但是這一切早已被李牧所看穿,他十分清楚秦軍的打算,因為「敵攻而我救,是致于人,乃是兵家大忌。」
其實這句話的意思就是打仗作戰的時候,不能敵人打哪你就去救哪,這樣只會被敵軍牽著鼻子走,喪失作戰的主動權,會對整體戰況十分得不利。
秦軍主力進攻合肥后,李牧多日沒有出兵救援,而秦軍也漸漸放松了警惕,留守的部隊并不多,這讓李牧看到了難得的機會。
隨后李牧派大軍立刻偷襲秦軍大營,獲得了非常多的糧草和輜重,同時李牧還預料到,秦國的桓齮肯定會率兵回來救援。
于是李牧還安排了士兵在路上埋伏,結果和李牧所料一致,秦軍遭遇到趙軍的埋伏,導致戰役失敗,損失嚴重。
之后秦國還不肯放棄,整頓兵力后重新進攻趙國,這次秦國兵分兩路,劍指邯鄲。
李牧繼續率兵抗擊,以邯鄲南方的險要地勢,以及修筑的防御工事為底氣,防守南方的秦軍。
李牧則帶兵從邯鄲北方出擊,開始集中兵力,一點點吃掉秦軍分散的兵力。
之后李牧帶領的趙軍和秦軍在番吾相遇,兩軍展開激烈的交鋒,最后秦軍被打敗。
在擊退北方的秦軍后,李牧又調轉馬頭,準備繼續清理南方的秦軍,誰知趙軍剛剛與秦軍接觸,秦軍便毫無戰意,馬上撤走了。
在看到兩次大戰進攻無果后,嬴政派出王翦率兵攻打趙國,和之前的打法不同,王翦沒有著急進攻,反而是派人收買了郭開。
王翦
郭開向趙王獻上讒言,說李牧等人準備倒向秦軍,反過來攻擊趙國,不想趙王相信了郭開的話,立馬派人取代前線的李牧。
但李牧沒有接受這道命令。
趙王可等不及,暗中派人悄悄拿下了李牧,然后將李牧斬首。
李牧死后,不出幾個月,趙國便被滅國了。
后人有詩言:
說客為秦諜,君王信郭開。 向令名將在,兵得到叢台? 《雜詠一百首·李牧》宋,劉克莊
李牧一生為趙國東奔西走,讓趙軍蓄精養銳,抗擊匈奴,打退秦軍,一生都在為趙國思慮,氣節值得稱贊。
李牧生平未嘗敗績,是那個時期的軍事大才,可惜趙王短視,最終讓趙國走向毀滅。
版權所有,禁止轉載。 違者必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