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造蟲洞,或「量子捷徑」,是量子物理領域一個相對較新的概念。這些理論結構被認為是連接時空中遙遠點的一種可能方法,這將允許比光速更快的通信和旅行。最近,物理學家Maria Spiropoulou和Daniel Louis Jafferis使用谷歌的量子計算機,在創造人造蟲洞方面取得了突破。這一發現普遍引起了科學界的興趣,但也存在一些懷疑和批評。
量子計算機是一項相對較新的技術,于 20 世紀 80 年代首次提出。與使用二進制數(位)表示數據的經典計算機不同,量子計算機使用量子位或量子位。這些量子位可以同時處于多種狀態,從而提供更大的計算能力。然而,這也意味著量子計算機比傳統計算機更難構建和操作。
谷歌量子計算機。
在人造蟲洞的背景下,量子力學的關鍵效應之一是量子糾纏。這種現象是兩個粒子可以以這樣一種方式連接起來,即一個粒子的狀態可以立即影響另一個粒子的狀態,即使它們相距很遠。這導致物理學家產生了利用量子糾纏創建人造蟲洞或「量子捷徑」來連接時空中遙遠點的想法。
蟲洞的想法自 20 年代以來就已存在。其中最著名的是阿爾伯特·愛因斯坦和內森·羅森提出的。他們用廣義相對論來描述一座跨越時空的「橋梁」。然而,直到20世紀80年代,科學家們才開始探索利用量子力學創造人造蟲洞的可能性。
該領域最有影響力的人物之一是斯坦福大學的物理學家倫納德·蘇斯金德(Leonard Susskind) 。Susskind提出了所謂「 ER=EPR」的想法。」,其中說兩個黑洞之間的連接,即愛因斯坦-羅森橋,相當于兩個粒子之間通過量子糾纏的連接。Leonard Susskind提出的「ER=EPR」名稱中的字母「ER」指的是「愛因斯坦-羅森橋」,字母「EPR」指的是「愛因斯坦-波多爾斯基-羅森悖論」,這是一個量子力學思想實驗,由阿爾伯特·愛因斯坦、鮑里斯·波多爾斯基和內森·羅森于 1935 年提出。該悖論基于量子糾纏原理,該原理指出兩個粒子可以以一種粒子的狀態立即影響另一個粒子的狀態的方式連接。
使用谷歌的 Sycamore 量子計算機,Spyropoulou 和 Jafferis 能夠在兩個量子位之間創建穩定、持久的量子糾纏,從而有效地創建「量子捷徑」。
這一成就引起了科學界的興奮,許多人稱贊這項技術的潛在應用。Spiropoulou 在一份聲明中表示:「我們很高興取得了這一突破,并期待探索這項技術的潛在應用。我們相信這可能會帶來量子計算、通信甚至時空旅行等領域的新進展。」
他們的方法的具體細節尚未公開,但他們很可能結合使用了量子算法和糾錯技術來創建蟲洞。這一成就受到科學界的熱烈歡迎,因為它被認為是量子物理領域和該技術的潛在應用領域向前邁出的重要一步。
這項技術的一個可能的應用是量子計算。通過使用量子捷徑連接遠距離的量子位,可以創建更強大、更高效的量子計算機。另一個潛在的應用是在通信領域,因為這些量子捷徑可用于以比光速更快的速度發送信息。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這項技術仍處于發展的早期階段,科學家們在投入實踐之前還有大量的研究要做。但總的來說,人造蟲洞徹底改變量子物理學的潛力是一個令人興奮的前景,看看這項技術在未來幾年如何發展將會很有趣。
版權所有,禁止轉載。 違者必究法律責任。